建筑拆除工程是都市建设与更新经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它既涉及老旧建筑的淘汰,也为新项目的落地创造条件。拆除工程并非简单的“推倒重来”,而是一项需要科学规划、严格治理和技术支持的复杂工程。如何在保障安全、减少环境作用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,成为拆除工程的核心课题。
拆除工程的成功始于周密的前期准备。需对目标建筑进行整体的结构评估,包括建筑材料、承重体系、潜在危险源(如石棉、化学残留物等)的排查。资深的结构工程师需出具详细报告,明确拆除次序和危险点。施工方需结合现场环境制定拆除策划,包括机械抉择(如挖掘机、破碎锤)、人工拆除范围以及临时支撑举措。还需向相关部门报批,获取施工许可,并公示施工信息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作用。
比如,在拆除一栋老旧厂房时,若发现其梁柱存在不稳定裂缝,则需优先加固或分段拆除,避免坍塌事故。若建筑中含有有害物质,需委托资深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置,确保符合环保标准。
安全是拆除工程的生命线。据统计,全球约15%的施工事故发生在拆除阶段,原因多与操作不规范或防护不足有关。施工方必须严格执行以下举措:一是设置警戒区域,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;二是为工人配备安全带、防尘面具等防护配备;三是对大型机械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,确保其熟悉设备性能和应急过程。需安排专职安全员全程监督,尤其关注高空作业、爆破拆除等高危环节。
以某高层建筑拆除为例,采纳“自上而下”的逐层破碎法时,需在每层设置防坠网,并实时监测未拆除部分的稳定性。若遇突发天气(如强风),必须立即暂停作业,避免碎片飞溅。
传统拆除常伴随扬尘、噪音和建筑垃圾污染,而现代工程更强调绿色拆除理念。在抑尘方面,可通过雾炮机喷洒水雾、覆盖防尘网等方式降低PM2.5扩散;对于噪音控制,可采纳液压破碎钳替代爆破,或在周边安装隔音屏障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——通过分拣设备将混凝土、钢筋、玻璃等分类回收,再生成再生骨料或建材,回收率可达80%以上。
比如,日本在拆除项目中常使用“无声切割机”,通过金刚石线锯分解混凝土结构,既减少震动,又便于材料分类。这种技术+环保”的模式正成为行业标杆。
提高效率不等于盲目求快,而是通过科学治理缩短工期。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的实施可模拟拆除全经过,优化机械路径和物料运输路线;模块化拆除则将建筑分解为若干单元,使用吊装设备整体移除,比传统方式节省30%时间。合理调配人力(如昼夜轮班)和协调多工种配合(如拆除与垃圾清运同步)也不可或缺。
上海某商业综合体改造中,施工方利用无人机航拍建模,精准计算拆除量,并预判钢梁切割后的倾倒方向,最终提前两周完成工程。
伴随智慧工地的进步,拆除工程正走向数字化与自动化。机器人拆除设备可进入高危区域作业,降低人工危险;AI算法能根据建筑数据生成最优拆除策划。行业仍面临挑战:历史建筑保护与拆除需要的矛盾、小众有害物质处置成本高昂等。这要求从业者持续创新,在法规框架下讨论平衡之道。
建筑拆除不但是物理地方的更迭,更是都市新陈代谢的见证。唯有将安全、环保与效率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,才能为可持续进步铺就坚实基础。